第十三章 幽州之乱-《小霸王孙策》


    第(2/3)页

    董承想了想道:“益州距长安路途遥远,且蜀地山路崎岖难行,又有汉中张鲁掣肘,就算刘焉有心救驾,也是鞭长莫及;荆州刘表年纪愈大,愈是昏聩无能,行事畏首畏尾,推他上战场难于登天。且此二人皆无心腹子侄在朝,只怕传诏之时会走漏风声。”

    “爱卿之意是诏幽州刘虞了?”献帝微微沉吟。

    董承禀道:“刘虞乃东海恭王之后,久镇幽州,仁以治下,忠以卫国,帐下兵精将勇,是难得的忠节贤臣。且其子刘和现为侍中,正在朝中供职。”

    献帝看到了一丝希望,喜道:“若此次朕能逃出生天,东归洛阳,爱卿即是首功。”说罢,摘下手上的白玉戒指,交予董承道:“此物乃先皇所赐,非是凡品,刘和见了便知一二,你可代朕向其传旨,命其父起兵勤王。”

    董承拜领谕旨,出宫后秘密来到刘和府上,传诏了献帝的旨意。刘和接旨后涕泪交流道:“臣父子誓死不负陛下所托。”于是当夜乔妆打扮,潜出长安,回幽州去寻父亲,准备起兵奉迎天子。

    刘和离开长安后,担心走漏了消息,先向扬州方向行了数日,准备假道淮北再转回幽州。不想在袁术辖下被地方官拿住,刘和说出自己大汉宗亲的身份,称此行身负秘密使命,地方官不知真假,将其押送至寿春,请袁术亲自处置。

    袁术这几日正在气头上,听来报说抓住一个大汉宗亲,勃然作色道:“什么大汉宗亲,姓刘的和姓孙的一样,都是忘恩负义的混账东西。”

    杨弘凑上前去,谄媚的笑道:“主公消消气。听地方官说此人自称身负秘密使命,主公不妨诈他一诈,探探虚实,说不定会对我等有利。”

    “那就按你的意思,押他上来。”

    刘和被凶神恶煞的武士按在地上,袁术高坐堂上,懒懒的问道:“不知尊驾是哪位先王的子侄后代,竟然落魄至如此地步,还敢自称是汉室宗亲,也不怕辱没了祖上。”

    刘和年轻气盛,自负天生俊才,在帝朝为官多年从未受过如此侮辱,当下怒道:“袁公路,枉你还是一方诸侯大员,竟然如此没有见识。我乃当朝侍中刘和,此行特奉陛下密旨,诏我父幽州牧刘虞入京勤王。”

    刘和一时收口不及,不禁暗暗懊恼自己心浮气躁,袁术听了却是一阵窃喜,他对幽州早有觊觎之心,如今刘虞的独生爱子送到了自家门前,岂不是天赐良机。若拿住刘和作为要挟,刘虞投鼠忌器,还怕不乖乖的听命于自己?

    “原来是刘伯安的公子,我说怎么如此英气非凡,一表人才,真是失敬失敬。”袁术立刻换了一副脸孔,满脸堆笑,“在下僻居扬州,对尊驾父子仰慕已久,只恨天高地远,无缘相见。此次刘侍中既然屈驾来到了在下的治地,一定要留下来盘桓几日。”

    刘和是个乖觉的人,如何听不出袁术的言中之意,知道他这是想扣住自己了,当下也不再隐瞒道:“承蒙明公好意,只是在下此次奉旨诏我父起兵勤王,陛下在长安每日望眼欲穿,在下实在不敢耽搁。”

    袁术笑了笑道:“尊驾父子忠义无双,实为天下诸侯楷模。实话实说,在下也时时挂怀陛下,一直有心杀去长安,救陛下于水火之中,只恨自己势单力薄,又无陛下旨意,师出无名。天幸刘侍中此次途径敝处,两个难题迎刃而解。不如这样,请刘侍中给令尊写封家书,我派几个得力的部下快马送往幽州,待伯安率兵前来,我便尽起扬州兵马,合军一处,共同进京勤王,诛灭李郭二贼,如何?”

    刘和审时度势,知道自己已经无法脱身,只能长叹一声,写了封家书,在其中道明原委,付与袁术。袁术得信大喜,亦附上自己亲笔书信一封,当即派人日夜兼程送往幽州,随后即将刘和软禁起来,自去和谋士们商议如何吞并幽州兵马。

    却说刘虞接到刘和的来信后,召集帐下文武商议,准备奉旨起兵,前去扬州与袁术会合,一同进京勤王。

    公孙瓒将刘和和袁术的信连连读了三遍,起身谏道:“明公忠心为国,天日可表,只是袁公路未必如明公这般心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