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风林火山-《小霸王孙策》
第(2/3)页
“岂止是大富之家。”周瑜接口道,“当日小弟募得乡勇三百余人,身上带的口粮自己用尚嫌不够,哪里还有余粮养活他们,一路沿途乞讨,好不凄惶。听闻子敬家中有两个粮仓,每仓各装有米粮三千斛,我便思量着去借粮养兵,若是子敬不给,我不妨学学兴霸,也劫富济贫一次。不想我刚说出借粮之意,子敬便毫不犹豫,立即手指一仓,赠给了我。”
孙策赞道:“子敬果然慷慨,令人敬服。”
“小弟知兄长求贤若渴,子敬如此与众不同,我岂能不顺手牵羊,将其拐带过来。”周瑜笑道,“兄长不知,除了两仓共计六千斛米之外,此次我招募的千余士兵之中,一半以上是子敬家中的私兵,兵甲马匹,亦来自东城鲁家。”
孙策面上带笑,心中却另有所思。鲁氏并非江东的豪强大族,而是同张纮张昭一样因避祸而移居江左。南迁的落魄士族家中便有如此能力,那么作为江东士族领袖的虞魏顾陆四家的实力可想而知。虽然孙策与四大家族已经重新建立了联系,但是对于士族而言,江东在谁治下并不重要,摆在首位的仍是家族的利益,这也正是历史上三国之中吴国政局最为混乱的原因:流亡北士与江东士族互相倾轧,争斗不休,以致最后亡国。
孙策心中暗道:士族只能利用,不能对抗,但是周瑜、鲁肃、张昭、张纮等人皆是北方的流亡士族,在江东根基不稳,如何能与本土的豪门士族进行较量?这倒是令人颇费思量。
或许应当将士族连根拔起。孙策心中突然闪过的这个念头令他自己惊恐不已,士族屹立百年,无论是背景、经验,还是临危变化的决策能力,都远非现时的自己所能相比的,失去士族的支持,孙氏复兴势必步履维艰,而为士族所胁迫,任由其嗫咬自己的政权基础是孙策所不能容忍的。孙策非常清楚英雄在于隐忍,但是对士族政治的不满甚至厌弃已经在他心中犹如野草一般疯狂的蔓延开来。
在孙策陷入艰难的天人交战之时,新加入的士卒已经整编完毕,孙策挥了挥马鞭,将脑中混乱的思绪都赶走,继续领军向丹阳行去。程普作为四大将之首,两朝元老,责任也是最为重要,孙策命其代替自己执掌剑令,居中军总督三军行止。
孙策与周瑜居于前军,两人并辔而行,黄盖等人带马跟在两人身后约一个马头的位置。周瑜从袖中抽出一卷帛书递给孙策道:“兄长,这是最近几日从北方收集的战报。今年秋,曹操之父曹嵩为陶谦派兵杀害,曹操尽起麾下青州兵进军徐州,陶谦接战不利,只得退守郯县,后因曹操粮尽主动撤围回军,陶谦才借着这番侥幸得保徐州不失。”
孙策翻看战报,低低叹息,心中百感交集,不知应当敬佩还是忧心:曹操此时虎踞兖州,坐拥甲兵不下十万,帐下文臣武将云集,军团的实力已经发展到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步,虽然四周强敌环立,但皆是碌碌无为之辈,势难阻止其削平北方的步伐。而现在的自己将不过十人,兵不过数千,实在与其有天壤之别。
“曹操的确是非常的人物,其志不在一州一地,而在天下。”孙策将战报递换给周瑜,“不谈曹操了,与他虽然难免一战,但并非现在。公瑾,我欲组建一支精锐的骑兵,你觉得如何?”
“骑兵?”周瑜皱了皱眉头道,“江东不产良马,距西凉、辽东等地又是极远,就算运送了战马来,北方马匹是否能适应南方湿热的环境也是未知之数。兼之骑兵部队作战消耗极大,除了要为骑兵准备充足的粮草之外,还要为马匹准备。我军刚刚起步,根基尚浅,组建骑兵恐怕是不小的负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袁术此次赠予我两千五百多匹战马,在其中选取品种优良的凑齐一千匹之数应该不难。”孙策握拳道,“骑兵机动性高,动辄来去千里,必能为我等野战和发动突袭时带来优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