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三章 议和-《乱世扬明》


    第(2/3)页

    杨嗣昌信心满满地回答:“臣有一计,只要陛下支持,两年之内则流寇可平。臣称其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随贼所向,专征讨。”这个方法用白话说就是将流动作战的农民军堵截并包围,然后加以消灭,陕西等地巡抚负责拉网,五省总督和五省总理负责“抓鱼”。

    崇祯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忍不住连连点头:“甚好,便依你所说,加征剿饷和练饷。”

    “陛下圣明!”

    杨嗣昌一番话,说服了崇祯,从此农民的负担更为沉重,为这个王朝的覆灭留下了伏笔。

    不过加征剿饷和练饷也好,增兵12万也罢,都是长远之计,近在眼前的鞑子总是要面对的,崇祯问道:“既然依卿所言,洪承畴、卢象升都要征剿流寇,不宜调动,那么可以从广东调兵吗?”

    杨嗣昌这两年虽然在家守制,但是对天下大势都了如指掌,如彗星般崛起的琼海镇自然也被他看在眼里。对于这支比绝大多数明军都能打的军队,他有自己的看法。

    “陛下所指就是琼海镇吧?以臣看来,总兵夏天南骄横跋扈,可以用,但不可重用。若非不得已,不要调其北上。”

    崇祯叹了口气,说到骄横跋扈,现在已经变成了武将的专利,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边镇总兵官,又何止夏天南一人?辽东总兵祖大寿在大凌河之战中曾向皇太极投降,后又逃回,崇祯不仅不敢降罪,还加封左都督,后来数次召其入京觐见,祖大寿都躲在锦州城,以各种理由拒绝,平时不管谁当总督,都不敢管他,他也不服任何人管,自己又能拿他怎么样?

    杨嗣昌继续说:“陛下若要解京畿之困,让鞑子退兵,也不是只有动武一途。可遣人暗中联络,探其口风,若鞑子伪汗有议和的意图,便可不费一兵一卒,以和谈退兵。至于北直隶境内的鞑子大军,可勒令各州县按兵不动,免得影响议和。”

    崇祯动心了,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鞑子退兵,听上去很美好。他现在没钱给边镇发饷,每次调动兵马勤王,听到兵部、户部和勤王的部队为了粮草和饷银扯皮,就觉得头疼不已。若真的像杨嗣昌所说这么简单,倒是可以试试。

    不过与鞑子其议和的提议,肯定会被千夫所指。崇祯很爱惜羽毛,不想背负这个骂名,犹豫半天没有吭声。

    杨嗣昌察言观色,也看出了崇祯纠结的心态,便推荐了一个人选:“辽东巡抚方一藻与臣为旧识,且志趣相投,可就近遣人赴沈阳(后金都城盛京)与皇太极联络。”
    第(2/3)页